形态描述
寡鳃齿吻沙蚕头部为长方形,在头背部后端有两个小眼。我們的标本比奇卡湖( Southern,l921)和上海附近采的(Okuda,1943)标本都小,最大的长为17毫米,而前两地所采到的标本体长可达28毫米。我們的标本的吻全部翻出,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吻前端背面中央有一个不成对的长乳突。吻上具有22纵行长乳突,每行有4-5个。吻頂端并围有分叉的长緣突。
疣足的特征与多鰓齿吻沙蚕相同,惟鰓的数目显著的少,短小的鰓开始于第VI-VIII节,鰓节的数目常有变化,这显然是与年龄有关。黃海标本上的鰓位于第VIII-XV节,从第XVI-XXII节渐退化。体后部不带鳃的疣足,其背腹叶間的距离很大,背腹舌为圓錐形。黃海标本的前7节上具有带横紋的桶形刚毛,第XII节以下消失(奥田四郎記池这种刚毛止于体前端第XV-XVI节)。
肛門位于体末端,井具一肛鬚。
疣足的特征与多鰓齿吻沙蚕相同,惟鰓的数目显著的少,短小的鰓开始于第VI-VIII节,鰓节的数目常有变化,这显然是与年龄有关。黃海标本上的鰓位于第VIII-XV节,从第XVI-XXII节渐退化。体后部不带鳃的疣足,其背腹叶間的距离很大,背腹舌为圓錐形。黃海标本的前7节上具有带横紋的桶形刚毛,第XII节以下消失(奥田四郎記池这种刚毛止于体前端第XV-XVI节)。
肛門位于体末端,井具一肛鬚。
鉴别特征
吻上具22纵行长乳突,每行有4-5个乳突。体节的数目大約为50个。鰓的数目較少,位于第VI-XXII节,体中部及后部不具鳃。体前端具有桶形刚毛。
生境信息
寡鰓齿吻沙蚕栖于潮下带,水深4—37米,垂直分布最深記录为1800米(孟加拉湾),底貭軟泥。这种齿吻沙蚕为广盐性种能生活在半盐水及淡水水域。我們从太湖朵到的标本,水深0.2—0.6米,底貭为混有小砾石的砂貭泥。1957年5月底至7月初在黃海的胶州湾和芝罘湾都拖到性成熟的标本。
国外分布
经济意义
寡鳃齿吻沙蚕在黄渤海潮下带分布很广为底栖魚类的餌料,又此种栖于淡水水域及稻田中,沙蚕目环虫能嚼食稻根,故应予以注意。
标本信息
模式标本产地 印度奇卡湖。
标本采集地 渤海:水深14—26米。黄海:烟台芝罘湾,水深4-37米;青島胶州湾,水深至34米。江苏太湖,苏州东南小河,上海附近的平望鎮、青阳江、崑山南方等地。
标本采集地 渤海:水深14—26米。黄海:烟台芝罘湾,水深4-37米;青島胶州湾,水深至34米。江苏太湖,苏州东南小河,上海附近的平望鎮、青阳江、崑山南方等地。